当前位置:植保小说>都市言情>花心情人> 第7章 关炳烈坚守阵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 关炳烈坚守阵地(1 / 2)

最近发生在康乐矿山的事情,其起因是山上的三家村——不过,此时只有一家住在那里了,有两家早在半年前就搬到山脚下的流苏村去了。

由于开采的需要,三家村面临搬迁。但是,有一家人不愿意搬迁,这家人就是关炳烈家。

关炳烈66岁了,家里还有老伴李碧苗,大儿子关飙,大儿媳何秀秀和孙子关永;关炳烈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二儿子,也各有一家子人,只是都住在流苏村。

原矿长欧阳克明和关炳烈少说也吵过十几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凶,双方互不相让,真可谓针尖对麦芒。每次争吵,都有不少人围观,既有矿山的职工,也有流苏村的村民,当然还有许多是兼有两种身份的人们——一些矿山职工本身就是流苏村的人。

采矿前,一般要将山上的乔木、灌木以及各类杂草清除掉,而关炳烈就从阻止铲草表明他的立场:坚决不让采矿队越过“三八线”——一条他自己定出来的界线。

欧阳克明是个很能做思想工作的人,在矿山向三家村方向推进之前,很快就说服了其中的两家人搬走了,没想到关炳烈却怎么也不肯搬。

欧阳克明见关炳烈死活不买账,只好放出狠话来:“你搬也得搬,不搬也得搬,由不得你!我倒要看看是你硬还是机器硬!”

关炳烈的态度确实越来越硬:“连坦克我都不怕,还怕你的机器不成?”

关炳烈是打过战的人,曾经参加过抗米(america)援高(korea)。在三家村附近有一座坟墓,里面埋着一只军用搪瓷杯。这搪瓷杯是关炳烈从高丽带回来的;那么是谁的呢?它原本属于他的一个战友。那个战友叫关再兴,也是和关炳烈一起参军的;他可是关炳烈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可惜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当关再兴倒下去的时候,战斗十分激烈,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交代什么,他将一只搪瓷杯交给关炳烈,然后就牺牲了。在战斗前夕,关再兴知道,关炳烈的搪瓷杯破掉了,所以临死前就将自己的搪瓷杯给了关炳烈。

战斗结束后,关炳烈也没有特别在意于关再兴的牺牲,更没有在意于那只搪瓷杯,因为他连自己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都不知道。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随时准备牺牲,想得最多的是整个部队能否取得最后的胜利,或者最后能剩下多少人,而把自己只当作部队的一员。

一直到随着部队班师回朝后,关炳烈才想起关再兴的牺牲,想起他留给自己的搪瓷杯。回到家乡后,为了怀念战友,也为了怀念自己的伙伴,关炳烈征得关再兴的家属同意,在康乐山上专门为关再兴修了一座坟墓,里面埋着那只搪瓷杯。

刚回乡不久,关炳烈住在流苏村,曾经当过村里的干部。因为他脾气特别急躁,和乡亲的关系搞得不和睦。他的作风总是和打战一样,要求人家反应迅速,似乎任何疏忽或延误都会直接造chengren员伤亡似的。结果可想而知,不是他嫌人家懒散,就是人家怪他催逼得太紧,他与群众的关系搞得非常糟糕。他又经常想到关再兴,想到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没过一年便失去了工作的耐xing。

关炳烈越来越苦闷,无论家里人和乡亲们如何劝解,他都很难和别人一样开心起来。回忆起自己在部队的时候的情景,他甚至偏激地想,为什么他没有牺牲在战场上;有时候,他觉得活着却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比死了还难受。也不知道有多少个黄昏,他爬到山上去,坐在关再兴的墓前,然后望着天空或望着康明湖的湖水,这样一坐就是大半天。

虽然关再兴不在了,关炳烈却还是把他当成最知心的朋友。只要来到墓前,他就好像有聊不完的知心话似的。这也难怪,关再兴比关炳烈大三个月,两个人从小到大在一起,就像亲兄弟一样。关再兴很聪明,也很能干,几乎处处都是关炳烈的榜样。在战场上,关再兴很沉着、勇敢,而且特别会照顾关炳烈。

入伍前,关再兴是有对象的,她就是竹溪村的李青苗。关炳烈很清楚,关再兴很喜欢李青苗;没想到的是他没能和自己心仪的姑娘做一对天长地久的夫妻。得知关再兴牺牲的消息,李青苗很悲痛。她去过关再兴家里,和他们一道哀悼。后来,她又要关炳烈带她到关再兴的墓前,和关炳烈一道怀念故人。站在关再兴的墓前,关炳烈甚至连看也不看李青苗一眼,他的心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关再兴。

李青苗嫁人后,就再也没有来看关再兴了。可她还有个妹妹叫李碧苗,李碧苗替她姐姐去慰问过关再兴的父母,也和关炳烈一道上山拜祭过关再兴。和对待李青苗一样,关炳烈也是一副沉重的表情,在女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丝毫柔情。李碧苗没有介意,心想,反正自己以后也不需要他陪着了。可是,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也就是走到康明湖畔、两个人即将分手的时候,李碧苗却发现自己爱上了关炳烈。当时李碧苗走在关炳烈前面,她忽然转过身来,面对着关炳烈,却猛然发现关炳烈在流泪。她记得,即使是在关再兴的墓前,他都没有流泪,为什么到了这里却流泪了呢?她问他原因,他却没有回答,只是像兄长对待小妹那样叮嘱道:“你回去吧,以后有空还可以来看他。”

后来,李碧苗终于明白了,那天关炳烈之所以哭,是因为他为关再兴难过——如果他还活着,李碧苗就不是去看他的墓,而是可以欢天喜地地叫他姐夫了。

一直过了一年多,李碧苗才让关炳烈感觉到了她的爱。李碧苗每次去看关再兴的父母,都会顺便去找到关炳烈。她常常安慰他,帮助他从往事中挣脱出来,要他像其他人一样生活。她很会说话,要他跟着别人做,而不是一定要领着别人做。关再兴的父母也关心过关炳烈,要他不要老想着过去的事,眼睛要向前看。

关炳烈还是听李碧苗的话的,慢慢地心情也好起来了。一年深秋,农忙季节刚过,关炳烈又决定到山上关再兴的墓地附近建造房子,好ri后搬到山上去住。李碧苗得知关炳烈的打算后,就告诉了家里人。无论是姐姐李青苗还是父母兄弟都支持李碧苗继续和关炳烈来往,并要她去帮忙。这样,李碧苗就在关炳烈到山上建房子的时候相帮在左右。她长得比李青苗高,干起活来很是麻利。打地基,制砖坯,和泥砂,砍竹子,运木料,挑瓦,没有一样她不是主力的。村里人都看出来了,李碧苗的心早就在关炳烈身上了,因而都暗暗为他们祝福。

就在那个秋天,关炳烈的心里也终于有了李碧苗。但是他从来没有碰过她,总是保持着纯洁的心境。

每当关炳烈送李碧苗回家,走过康明湖畔,到了一条小溪边,李碧苗都会停下来。有时她会在石桥边蹲下去,好像双腿发麻似的——这时候他会轻轻靠近她,陪着她,和她一起注视着溪水;有时她又会走过石桥后再转身看着他——这时候,他的背后是北山,她的背后则是南山,两个人相对而视,小溪里那潺潺的流水声就像一首浪漫的乐曲在伴奏。末了,他劝她早点回家,她却低下头,内心翻涌着爱的浪chao。他知道,她很舍不得离开他,她不仅要他的爱,更需要给他以抚慰。当她抬起头来望着他时,他的脸上现出了笑容,这笑容确实足以令李碧苗感到放心,感到宽慰。

也许,这小溪里清洌洌流动的泉水便是他们纯真爱情的见证。

后来关炳烈和李碧苗成亲了,就主动不当干部了。他们住在山坡上,也当是和老战友做伴。再后来,又有两家人陆续搬到山坡上,和关炳烈一家组成了一个三家村。

关炳烈和李碧苗结婚后,生有两女两男。两女已经出嫁,两个儿子也成了亲。小儿子不愿意老住在山坡上,就搬到流苏村去了,只有老大最孝顺,还是和父母同住。孙子关永也有十岁了,人还算聪明。

那么,关炳烈死活不搬家,难道只为了要和老战友做伴吗?当然不是,他还有另外三个理由:一是他xing格孤僻,不愿意多和人家接触;二是他喜欢住在山上,因为山上的视野开阔;三是他不愿意这片山坡被开采,使得山脚下的湖水被污染。这最后一条其实是深得人心的,因而得到了流苏村村民们的普遍支持。

欧阳克明原以为,要山上几家人搬走不会有什么障碍,最多只是需要给一点搬家补助就可以了,没想到碰到硬钉子了。等关炳烈的两家邻居搬走后,关炳烈不但没有跟着搬,还拉开了和欧阳克明对峙的架势:他率领一家大小在山上靠近矿山的地带修筑了一道长三百多米的工事,并且把它叫做“三八线”,又在工事前面竖起了一块牌子,上写:“人在阵地在”。

关炳烈还准备了很多武器:有小树枝,那是步枪;有大树枝,那是机关枪;还有一颗树,那是大炮;光溜的柱形石头是手榴弹;不光溜的圆形石头便是地雷了。总之武器装备也算相当齐全的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