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相爷> 第241章 九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1章 九城(1 / 2)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先秦且不论,历来有为君往囊括天下,都是在统一北方之后,顺势一路南下,水到渠成。

北方苦寒,但士卒剽悍。南方富庶,多读书人。而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漠北的草原游民民族。所以,中国南北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北方出精兵强军,负责守卫国门。南方则将物资源源不绝地通过大运河,输入北京。

当然,明太祖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却是由南而北,南方士卒的剽勇善战并不比北人差多少。到嘉靖年的戚家军,更是天下一等一个强兵。

明成祖迁都北京,除了天子守国门之外,估计更多是考虑到这里是他做燕往时的基本盘。若留在南京,做起事来难免受到江南士家大族的掣肘。

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北京这座大明朝的国都已成当世一等一的繁华所在。其繁盛宏伟,已大大地超过南京。

据实料记载,这一时的北京人口已经达到惊人的百万之巨,而南京的人口依旧保持在开国初的五六十万上下。

百万人口的大城在农耕时代是什么概念,要维持这么多人口的大城远转,差不多要动用半个国家的力量。

但就大运河的漕运而言,沿途的船家、脚夫就有十多万之巨,每日运入北京的物资在通州堆积成一座接一座看不到尽头的小山。

看到通州码头忙碌的情形,高文识得其中厉害,竟不住抽了一口冷气。要维持这么一个庞大的物资运输体系,却不知道是多么浩大的一个系统工程。明朝的官僚集团虽然效率低下,可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在官船上和徐珵相处了将近两个月,作为徐大人的得意门生,自然不肯错误这个朝夕相处的机会。就静下心来向徐珵请教学问,了解明朝政治的运做规则,收获自是不小。

一行人到通州之后,因为带着军队,又押解了罪官,徐珵的行辕就停了下来,驻扎在通州,等候朝廷旨意。

高文自然没办法等,他徐珵进京之后自有自己的宅子,而自己却得另寻住处。这次进京至少要住两年,要等到中了进士之后才能有其他打算。等安顿下来之后,他还得派小鹰回西安接石幼仪来这里完婚,一切都得提前准备妥当了。

还是先一步进城,买个宅子住下为好。

于是,高文就向徐珵说了自己的想法。

徐珵点头同意,留了自己的在京城的住址,吩咐他一旦买了宅子,就带个信过去。如此,一旦有事,也好通知。另外,户部那里也得先将名字挂上去。

结末,徐珵想了想,突然道:“尔止,京城居,大不易。你是个读书人,买的宅子够住、清净就好,不可太奢侈。京不比得陕西,你我在陕西做出那样的大事,也不知道被多少双眼睛盯着,凡事多加小心。”

老徐以前一直呆在翰林院中,高屋建瓴惯了,这次还是第一次出京办差。翰林院乃是清贵之地,有名的清水衙门,进翰林院的学士们在那里不过都是熬资历的,没有什么实在的好处。

徐珵在陕西一下子得了两万两银子,这可是他出仕以来头一回得了这么大好初,还是有些不习惯,内心中未免忐忑。

高文同他在一起两月,自然知道这个老师的心思,点头:“恩师提醒得是,高文知道如何做,反正就两个字‘低调’。放心好了,学生尽拣那种破屋烂屋买就是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